ESG合规|ESG高分攻略(二)——如何确定ESG议题?
在前一篇《ESG高分攻略(一)》中,我们谈到了如何选择适合的ESG评级机构。选择评级机构只是ESG之路的起点,接下来,企业还需要围绕评级要求系统性地开展ESG合规工作。
那么,第一步该从哪里入手?答案是:确定企业的ESG议题。
今天,我们就带大家拆解ESG合规工作的第一个核心环节——如何识别和确定企业相关的ESG议题。这一步不仅关乎ESG报告的内容构建,也直接影响ESG评分的方向与结果。
一、什么是ESG议题?
从ESG评级的角度来看,ESG议题就是评级机构在评估企业ESG表现时关注的具体项目和关键问题。这些议题根据内容性质,通常被归类到“环境(E)”“社会(S)”和“治理(G)”三个维度中。
ESG议题的确定,不只是“写报告”时的内容填充,更是指导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路径上设定目标、配置资源和制定行动计划的重要依据。企业在ESG评级中的表现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选择了正确且匹配的议题展开管理与披露。
二、常见的ESG议题有哪些?
与财务报告中清晰统一的指标体系不同,ESG议题本质上是非财务性质的,涉及更广泛、更复杂的领域。
下面是较为常见的议题分类,供企业识别参考:
环境:碳排放与气候变化、水资源使用与管理、废弃物与有害物质处理、生物多样性保护;
社会:员工健康与安全、用工条件与薪酬待遇、多元化平等与包容、产品质量与客户安全、社区关系与公益服务、供应链管理;
治理:公司治理架构、反腐败与商业合规、数据隐私与信息安全、信息披露与透明度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评级机构对ESG议题的选择和分类并不完全一致。
例如,MSCI将产品责任归为社会议题,关注消费者权益、产品质量安全、化学品安全等问题,而EcoVadis则将产品责任视为环境议题,重点考察产品对环境的影响、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。
再如,MSCI将供应链的社会责任表现归入社会议题,而EcoVadis则另设可持续采购维度,综合考察供应链的环境表现和社会表现。
另外,同一家评级机构也可能根据行业差异对议题范围进行调整,甚至随着评分模型更新,议题权重也会发生变化。
例如,2020年MSCI新增了税务透明度作为治理维度的关键议题,同时删除了反不正当竞争实践。
再如,2023年EcoVadis在劳动与人权模块引入了维生工资。
因此,企业如果希望在ESG评级中获得亮眼分数,务必要详细研究评级机构的评分标准,确保所选议题与之高度匹配。
三、如何开展实质性议题分析?
ESG议题众多,企业资源有限,不可能面面俱到。为了确保ESG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性价比,企业需要开展一项关键工作——实质性议题分析(Materiality Assessment)。
这也是编制高质量ESG报告、回答评级问卷时的“必答题”。
1. 明确企业的利益相关方
首先要厘清:谁是我们需要回应的对象?即利益相关方。
利益相关方指的是那些对企业运营有影响,或者受到企业运营影响的组织和人群,包括但不限于:
股东与投资者
客户与消费者
员工与工会
政府与监管机构
媒体与社会公众
社区与公益组织
上下游供应商与合作伙伴
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行业特点、业务形态和外部影响,列出适用的利益相关方清单。
2. 与利益相关方沟通议题关注点
接下来,企业需要通过沟通了解利益相关方最关心哪些ESG议题。
常见方式包括:
问卷调查(线上/线下)
座谈会或访谈
邮件征询
线上平台意见收集
内部评估会议
通过这些方式,企业能初步了解哪些议题被频繁提及、哪些议题对外部公众尤其重要。
3. 评估议题的重要性与业务相关性
完成利益相关方沟通之后,企业需要结合自身业务形态,对议题进行重要性评估:
业务重要性维度:该议题对企业运营、财务状况、战略方向是否构成实质影响?
利益相关方维度:该议题是否受到广泛关注?是否影响企业声誉和公众信任?
也可结合评级机构的议题权重、同行业内最佳实践,辅助判断议题的优先级。
4. 输出实质性议题清单与排序
在完成上述分析后,企业应:
列出一份“重要ESG议题”清单
并对这些议题进行重要性排序或分级(高-中-低)
一些企业还会将评估结果可视化为“实质性议题矩阵”,即:横轴代表业务影响,纵轴代表外部关注度,右上角即为优先处理议题。
写在最后
实质性议题识别,是开展ESG工作的逻辑起点和技术支点。
如果议题选得太泛,容易资源浪费;如果选错重点,评分就容易“跑偏”。
企业唯有将ESG议题与评级标准、业务实际和利益相关方关注结合起来,才能真正做到“合规有方向、管理有重点、评分有亮点”。
ESG合规系列